
(来源:MIR 睿工业) 海外疫情笼罩下,全球车市哀鸿一片。截至目前,全球超150座汽车工厂处于“休眠”状态,复工期仍打着问号。大量跨国车企的海外工厂都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中国反倒成为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稳定的地区、是现阶段世界制造业的避风港。 疫情后的中国策略 而自2月19日到3月30日,中国汽车行业企业整体开工率却从60%左右提升到了97%,员工复岗率也从50%左右提高到了82%,基本已经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各省政府也相继出台刺激汽车市场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今年2月初以来,已有多达9个城市出台了购车补贴、放宽汽车限购等刺激汽车消费的相关文件,包括广东省的佛山、广州、珠海三市,湖南省的湘潭、长沙两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两市,江西省南昌市和吉林省长春市。 疫情结束后,会产生“报复性消费”、“补偿性消费”的信息因素,将激发大众的消费潜力。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20年的汽车市场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
(来源:汽车工业协会) 数据也证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陆续恢复, 国内汽车市场从2月的低谷中逐步复苏。从一季度整体情况看,汽车销量为367.2万辆,同比下降42.4%。出口量为20.4万辆,同比下降11.5%。进口量为19.9万辆,同比下降23.2%。 随着免征车辆购置税第三十一批等国家新能源汽车有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中国汽车市场将加快恢复,机器人等相关上下游产业也加速生产。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等相关高新产业,加快了机器人的多行业领域落地步伐。 
(来源:工信部) 而国外市场在疫情过后必然也将出台相关刺激性政策,分析认为,全球汽车行业疫情过后或将迎来一波小高潮。这对于新能源车行业和机器人行业来说无疑都是利好消息。 机器人在汽车行业大规模使用 目前,全球汽车厂商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在汽车组装和零件生产中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此外,机器人原材料和技术的提升正在降低产品的成本,厂商更愿意投入机器人来降低人力支出。 但在原先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中主要用于切割、焊接、喷涂和装配等工艺,而一些易于部署、轻量型和节省空间的机器人逐步渗透到生产线上。例如并联机器人,由于并联机器人具有较高的速度和灵活性,可以应用于一些小型部件的生产和加工,正在受到汽车行业的青睐。据分析,汽车行业并联机器人将保持4%的年增长速度。 此外,scara机器人也已经在汽车行业找到一席之地,预计到2024年,汽车行业SCARA机器人需求将超过3万台。SCARA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速装配,其低能耗和快速的处理能力,提高了在汽车领域的使用率。 目前,机器人四大家族是汽车行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商,发那科、abb、库卡和安川占据了全球大部分汽车机器人市场。此外,川崎重工、欧姆龙和史陶比尔也成为汽车行业机器人的重要参与者。

最近,库卡从汽车巨头宝马公司那里获得了5000台工业机器人订单,这些机器人主要用于白车身生产和其他技术中。此外,还库卡接到了价格百万美元的自动电池组生产线的合同,50多种库卡工业机器人将投入到一些高水平的电池生产系统中。 同样,作为全球机器人的龙头企业,发那科也与宝马公司署框架协议,为其新的生产线和工厂供应3500个机器人。目前发那科的机器人型号已经超过110种,是全球提供机器人种类最广泛的厂商,其中,M-2000大型机器人承载能力高达2.3吨,可以轻松举起一整台汽车。

机器人厂商正在利用AI、5G技术,来提升产品的功能。前段时间,ABB表示与爱立信合作打造柔性汽车制造,利用爱立信的5G连接与ABB的时间敏感网络集成,以帮助汽车工厂实现可靠、及时的数据传输,从而提升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能力,并达到空间节省的效果。 传统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汽车行业成熟应用,而一些新的技术将会成为突破口,除了上面提到的并联机器人、SCARA,协作机器人同样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目前发那科已经推出了大负载的协作机器人,例如CR-35i可取放35kg的物体,这款机器人无需安全栅栏,可以与人一起工作,适用于一些大型部件的加工生产,使得汽车制造更智能和灵活。 新松今早披露的财报中也显示,在2019年中,汽车行业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是新松仅次于航空航天的重要客户。 总的来说,汽车行业机器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各大车厂将需要投入电动汽车工厂生产线,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一些汽车生产商正在关闭传统工厂,而把资金放到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将会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还有一些新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而机器人也正在向智能化转变,包括自适应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等,相信这些智能机器人产品将会赢得更多的汽车市场份额。 汽车生产涉及上下游诸多环节,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任何汽车企业来说都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汽车企业在人员、场地、设备上相比其他行业有相对的优势,所以目前已有多家汽车企业先后转产抗疫物资,在尽自己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形成产业链集群中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长远来看,在汽车产业创新转型发展后,机器换人是最好的出路。




